导读
热失控、毒性气体与快反应——如何设计更安全的Na、K、固态与硫电池?
前沿车辆研究精读速递,认准【车辆工程研究】
想象一个场景:
未来某个停车场,几辆钠电池电动车在充电。突然,一辆车起火,排放的并非常见的HF,而是剧毒氢氰酸 (HCN) 和 硫化氢 (H₂S)。
这不是科幻,而是文章提醒我们的现实风险:不同电池体系的失效机理完全不同。
下一代电池若要安全商用,必须重新定义“安全”。
电动车与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钠离子、钾离子、锂硫、固态电池等新体系走向商业化。
但这些新电池在热失控机理、气体排放、机械强度等方面与传统锂电池大相径庭。
本文系统总结了:
新一代电池热失控特征与危害物质
操作历史如何影响安全性
从材料到电芯的风险缓解措施
滞后的安全标准与测试缺口
对OEM与消防等一线人员的启示
推荐理由
全局视角:横跨 Na/K/S/固态等新体系,提出统一安全框架。
实验数据:对比 LIB 与 SSB 的热失控速率、气体排放、温度窗口。
实用导向:强调 OEM、标准制定者、消防员等不同角色的应对策略。
1
原论文信息
论文题目:Addressing the safety of next-generation batteries
作者:Chuanbo Yang, Avtar Singh, Xiaofei Pu, Donal Finegan 等
机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NREL)、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等
期刊: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358-4
2
痛点:为什么下一代电池的安全性更复杂?
更活泼的负极:K/Na 熔点低、反应性高,更易热失控。
电解质差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遇湿气会产生有毒 H₂S。
气体排放更毒:Prussian Blue 阴极热失控时释放 HCN,10 ppm 就可致命。
反应速率更快:LLZO 固态电解质热失控反应速率比液态快 10 倍。
图1 全面安全测试矩阵:从材料到电池包
3
研究突破与总结
热失控特性
LIB:HF >130 ppm
Na/K/S 电池:HCN/H₂S 等剧毒气体
固态电池:总热量低,但速率更快
图2 热失控阶段对比:LIB vs SSB
操作历史影响
快充导致 Li 枝晶 → 降低热失控起始温度
循环老化使隔膜变脆 → 更易短路
Li–S 电池多硫化物比例随循环变化 → 改变热稳定性
图3 电池老化对安全性的影响 插图展示了随着循环次数的不同,电池在耐滥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差异。考虑到电池成分和化学特性相同,导致不同操作历史的原因包括充电程序、温度和振动等因素。
机械耐滥用性(a),例如机械完整性(定义为电池承受机械冲击而不损坏短路的能力)。
耐受性参数(b),如热失控起始温度,都将受到电池运行和老化历史的影响。
热危害(c),如总热释放量和热释放速率,也会受到运行历史的影响。历史依赖性的例子在参考文献32中有所描述,其中指出快速充电的电池(这增加了锂沉积的可能性)显示出较低的起始热失控温度,而运行历史较慢的电池则相反。
风险缓解策略
材料层面:陶瓷涂层隔膜、表面包覆、氧释放抑制剂
结构层面:压力管理 (SSB 需1–3 MPa 堆压)、定制排气阀
系统层面:高精度气体监测、AI 跨尺度建模预测
表1 热失控缓解的关键策略及对应的电芯设计示例
注:表中 C1, C2, C3 表示技术成熟度分类:
C1:可直接应用 (Directly applicable)
C2:需适度修改后可适配 (Adaptable with modifications)
C3:仍需基础研发 (Requiring fundamental R&D)
4
亮点与趋势
SSB 在 350℃ 仍可稳定 (LPSCl + LFP),但与 NMC 配合会在 150℃ 燃烧
K 电池热失控放热仅 395 J/g,远低于 LIB (1048 J/g)
Na/K 电池热失控气体毒性远超 LIB
图4 跨尺度安全评估框架
5
改进空间
缺乏统一数据库:LIB 有开放热失控数据库,下一代电池几乎空白。
标准滞后:现行测试关注机械/热,却缺乏毒性气体/老化条件评估。
跨尺度建模不足:材料–电芯–模组关联尚未打通。
6
未来展望
建立 开源FMEA数据库,促进跨行业协作。
优先评估 Na-ion 与硫化物固态电池,因其规模化最快。
推动 高精度气体监测 & AI建模,提升预测能力。
为 消防员与急救人员 制定专门防护指南。
6
疑问与回答
Q
为什么固态电池热失控更快?
A
LLZO 等固态电解质热反应速率快,传热效率更高。
Q
新电池比锂电更安全吗?
A
部分体系(LFP+固态)更安全,但Na/K/S体系带来新的毒性与爆炸风险。
Q
标准要怎么改?
A
需要增加毒性气体 (ppm级)、老化条件、枝晶风险等专项测试。
7
启发与点评
学术:跨尺度安全建模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工程:安全策略需定制化,不能照搬锂电方案。
产业:电池安全不仅是实验室问题,还需贯穿消防/政策/标准全链条。
贡献:首次系统梳理下一代电池的多维度安全挑战。
意义:为研发、标准和一线应对提供指导。
不足:缺乏实车级验证,部分建议仍停留在理论。
节选自 车辆工程研究
©2023 - IDEA SCIENCE Group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为云技术京ICP备08012207号 |本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