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累计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展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锂离子电池凭借技术成熟、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脱颖而出,锂离子电池在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分布中占比均达到90%以上,然而,由锂离子电池引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
为深入分析事故成因并识别高风险因素,中国民航危险品运输管理中心袁帅等对2017年1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全球90余起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火灾爆炸事故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14(6), 2362-2376上。研究从电池类型、地域分布、运行状态与事故诱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采用德尔菲法和风险矩阵法,对设备、人因和环境三大类共15个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研究显示,三元锂电池事故数量达到磷酸铁锂电池的2.5倍,韩国事故数居全球首位、占比37.8%,80%的事故发生在电站运行阶段,人为因素是最主要诱因、占比43.3%。冷却系统故障、电池过充、管理系统异常、消防能力不足及环境温度异常等五项因素被确定为高风险环节。对此,研究提出应全面提升系统可靠性、优化管理算法、加强消防设施配置和人员培训,为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设计与运营提供重要依据。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事故诱发因素及其交互关系
中心多年来持续关注危险品事故的统计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危险品事故数据的全面采集与深度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希望举一反三,为危险品航空运输提出防控策略。
电子烟作为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其全球贸易高度依赖航空运输。同时,旅客携带电子烟乘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电子烟内置的锂电池和可能含有的易燃烟液使其在航空运输中存在潜在风险,近年来不安全事件数量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航空安全和贸易顺畅,已引起各国民航当局的高度重视。
为系统分析电子烟航空运输风险,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施文等对中国和美国历年来的电子烟航空运输不安全事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相关成果发表在民航学报,2025,9(04),82-88。研究从客货运类型、事件发生阶段、表现形式、危害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人-机-环-管”角度深入剖析了事件致因。
研究显示,中美两国电子烟航空运输不安全事件数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多数(美国93.2%,中国92.9%)发生于客运环节。约95%的事件表现为冒烟、起火和过热。美国有6起事件造成人员受伤,18起导致货物或行李严重损坏。事件主要致因包括:电子烟自身的设计与危险性(如锂电池热失控、烟液泄漏)、航空运输的特殊环境(如气压变化触发意外启动)、人员违规操作以及管理缺失。研究最终从产品本质安全设计、旅客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培训和专用防护设备研发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海运因其成本低、运量大等优势,已成为危险货物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然而,危险货物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等特性,加之海运环境复杂,导致事故频发,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和锂离子电池出口量激增,危险货物海运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开展系统性的事故统计分析对提升海运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高危险货物海运安全水平,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袁帅等对2014—2023年间中国海域发生的77起危险货物海运事故开展了系统性统计分析,相关成果发表工业安全与环保,2025,51(6),8-13。研究从危险货物类别、事故季节、事故类型、损失程度和致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基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研究显示,易燃液体(第3类危险货物)事故最多,占比高达52%;秋季和冬季为事故高发期,合计占比近60%;火灾是最常见的事故后果,占比60%;就事故损失等级而言,一般事故占比66.2%,但重大事故虽仅9起,却造成106人死亡,占比63%。人为因素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占比50.65%。研究提出应从提升人员职业能力、加强包装与装运工具管理、建设智能运输平台三个方面系统提升海运安全水平。
事故类型统计
选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航危险品运输管理中心
©2023 - IDEA SCIENCE Group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为云技术京ICP备08012207号 |本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