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尺度分子模拟(MS)综述
1.详细介绍了四种关键MS方法(量子化学QC、分子动力学MD、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的原理、适用尺度和在IL(离子液体)研究中的应用。
2.展示了MS在揭示ILs微观机制(相互作用、离子簇、界面行为、纳米受限效应)和预测性质(热力学、传输、反应路径)方面的强大能力,应用于分离(CO₂, SO₂, 生物质溶解)、反应(CO₂环加成催化)、电化学、新材料合成等领域。
3.指出了MS的挑战:计算效率与精度的平衡,特别是针对ILs强相互作用和慢动力学特性的长时高精度模拟。

二、人工智能(AI)在IL设计中应用综述
1.介绍了常用AI模型(VAEs, GANs, Transformer, RNNs)及其在分子生成设计中的原理和流程。
2.全面回顾了AI在预测ILs各类关键性质方面的成功应用:
①物理化学性质: 密度、粘度、电导率、熔点、介电常数。
②功能性质: 气体溶解度(CO₂, H₂S, 烃类)。
③反应性能: 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收率(如CO₂环加成)。
④环境毒性: 对细胞、细菌、水生生物的毒性。
3.探讨了高通量筛选和生成设计策略(从头设计、逆向设计)及其面临的挑战(可合成性、分子表示、数据稀缺)。

三、MS与AI的融合策略
1.强调融合的必要性:解决IL设计的高维复杂性,弥补单一数据来源不足。
2.MS为AI提供数据: MS生成的数据(物理性质、电子结构、反应路径数据)极大丰富了AI训练数据库,用于训练更强大的预测模型(如CO₂溶解度筛选、反应收率预测、毒性预测)。
3.AI为MS提供新工具:
①AI力场:开发逼近量子化学精度、保持经典力场效率的力场(如DPFF, NNP, sGDML),实现更精确高效的全原子MD模拟。
②AI辅助粗粒化:利用机器学习优化CG力场参数或直接从全原子数据学习CG模型,显著提高CG模拟的精度和效率(如再现自由能面)。
4.提出了一个迭代的生成-预测-反馈优化框架,用于设计高性能ILs(如CO₂分离)。

1.提出并定义了绿色度(GD) 作为量化评估ILs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涵盖9类环境影响和LCA)。
2.提出了一个前瞻性框架:整合MS(生成数据)、AI(建模预测)与可持续性评价标准(GD),构建涵盖ILs物理性质、绿色合成信息和环境影响的综合数据库,最终建立AI驱动的GD预测模型,为绿色IL设计提供指导。
3.强调了对AI预测出的候选ILs进行合成可行性评估的重要性(逆合成、原料、小试、可持续性指标、绿色化学原则)。

1.发展长时高精度MS: 融合ML、GPU、算法优化突破ILs慢动力学模拟瓶颈。
2.构建高质量数据库: 克服实验数据稀缺和标准化难题,发展高通量模拟(特别是AI力场)生成可靠数据,建立结构-性质-功能关系图谱。
3.深度整合MS与AI: 将微观机制理解(MS)与大数据处理和智能设计(AI)结合,考虑物性、绿色合成和功能需求,发展下一代计算机辅助IL设计方法。
4.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MS+AI)是实现绿色溶剂ILs高通量理性设计和推动其在高效、可持续化工过程中创新应用的关键。
此文章对我们在实验室研发阶段的启发

学会现有模型,完善现有模型,开发新颖模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需要辩证统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挥客观工具高效作用的关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促化工技术新发展,共创新突破。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 连续流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