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中的电池火焰安全:泡沫铜的作用,电池烟气及燃烧反应动力学

2025-08-27 14:14


                                    图片








受限空间中的电池火焰安全:泡沫铜的作用、电池烟气及燃烧反应动力学

01

研究背景

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及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其热失控(TR)引发的火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封闭空间内,火焰通过热辐射、对流以及其携带的高温颗粒物的沉降,极大地加速了电池间热失控传播(TRP)的过程,并可能破坏电池包的外部封装结构(如顶板),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当前的大量研究集中于使用隔热材料等被动措施来抑制水平方向的TRP,但对纵向火焰蔓延及顶部保护缺乏有效手段,因此亟需研究能够兼顾纵向火焰淬熄与横向TR减缓的新型被动安全技术。

02

摘要概述

本研究通过烟气实验、火焰实验并结合能量流与燃烧反应动力学分析,系统探究了泡沫铜对抑制受限空间中NCM软包电池热失控(TR)火焰的作用机制究发现,电池烟气中的大量颗粒物通过热辐射、对流和传导加剧周围电池的热积累,而泡沫铜能有效吸附这些颗粒物以减轻其影响。40 PPI(孔数/英寸)的泡沫铜能最有效地淬灭火焰并抑制垂直传播,使电池火焰的平均最高温度从882.3 降至732.97 ,火焰到达上部热电偶的时间从34秒延长至45秒,并将热失控传播间隔从45秒延长至46秒,从而在抑制垂直燃烧的同时也平衡了水平方向的能量流、缓解了相邻电池的TR强度。这些发现不仅为抑制受限空间中TR播提供了新的见解,并通过抑制火焰为提升电池安全提供了有前景的应用方案

03

主要研究发现

1实验现象

如图1所示,NCM软包电池TR火焰先后经历动量主导浮力主导两个阶段:前者火焰呈倒锥形、速度高、直径小,对受限空间顶部威胁最大;后者火焰高度增加、直径扩大。20 PPI泡沫铜未能阻挡火焰,绝大部分火焰直接穿透;40 PPI 60 PPI泡沫铜则明显淬熄火焰并将其压低,火焰被引导沿铜泡沫顶部横向扩散,显著减弱纵向燃烧。

图片

图1. 气实验和火焰实验的实验现象

2烟气颗粒的作用

为了探索颗粒物对电池热量积累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烟气实验,图2说明了电池表面的温度变化和电池上方热电偶在烟气测试中监测的温度变化。烟气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铜能有效吸附并阻挡这些颗粒物向上扩散,使在高温期间沉淀在电池表面的颗粒物量减少,这减少了从高温颗粒物到电池的热量传递。同时,泡沫铜的高散热也降低了颗粒物的温度,从而降低了颗粒物对细胞的辐射。颗粒物的减少可能导致喷射涡流强度的降低,从而减少热对流,并最终减少邻近电池模块中热量的积累。添加泡沫使烟气高温段的平均温度从103.3 降至91.2 ,并使得相邻电池表面的累积温升从10.2 大幅降低至4.5 ℃。3(a)和(b)分别显示了TR前后20PPI铜泡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其直观地显示了泡沫铜内部吸附的大量颗粒物。

图片

图片

图2. 电池单元温度和烟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a)空白组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b)20PPI 泡沫铜组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c)平均烟气温度和电池表面累积温度的误差分析

图片


图3. 20 PPI泡沫铜组燃烧前后的SEM图像:(a)燃烧前的SEM图像;(b)燃烧后的SEM图像
(3)火焰与铜泡沫的相互作用
火焰测试(图4)表明,所有孔径的泡沫铜均能降低火焰温度(空白组882.3 ℃→20 PPI 778.6 ℃→40 PPI 733.0 ℃→60 PPI 641.9 ℃),但仅40 PPI泡沫铜在抑制垂直燃烧的同时延长了水平TR传播间隔(从45秒至46秒)和火焰到达上部热电偶的时间(从34秒至45秒)。20 PPI60 PPI反而缩短了TR间隔,加剧了水平TR。质量损失数据(图5表明,40 PPI组的总质量损失最低(174.8g),证实其有效缓解了电池反应的剧烈程度。能量流分析(图6)指出,传导热通量包括来自相邻细胞的热传递以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热传递。对流热通量是由火焰和颗粒物引起的。辐射热通量来自火焰40 PPI泡沫铜在削减颗粒物带来的传导/对流热流的同时,其火焰辐射强度低于60 PPI,从而实现了对水平与垂直方向能量流的平衡控制。泡沫燃烧前后的外观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其对电池火焰的影响。如图7所示,20 PPI泡沫对顶板的保护作用较差,对垂直燃烧的抑制作用较差。40 PPI60 PPI泡沫整体上相对完好无损。与底面相比,顶面的燃烧效果并不那么明显。这可以归因于泡沫成功地淬火并抑制了火焰的垂直燃烧,同时,大量的烟雾颗粒被困在泡沫内,导致泡沫的下端看起来比上端更暗。

图片

图片

图4. 不同孔径泡沫铜下泡孔温度和火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a)空白组 ;(b)20 PPI泡沫铜 ;(c)40 PPI泡沫铜;(d)60 PPI泡沫铜

图片

图5. 质量变化:(a)不同测试电池模块的绝对质量损失;(b)不同测试中不同电池的质量损失

图片


图6. 火焰试验中不同孔径泡沫铜下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空白组;(b)20 PPI泡沫铜 ;(c)40PPI泡沫铜; (d)60PPI泡沫铜


图片

图7. 燃烧前后泡沫铜的外观:(a)20 PPI泡沫铜 ;(b)40 PPI泡沫铜 ;(c)60 PPI泡沫铜

(4)泡沫铜对电池火焰的作用机制

泡沫铜凭借高热导率快速横向分散火焰热量,降低热应力;三维微孔结构通过“冷壁效应”淬熄火焰、减少O供应、捕集高温颗粒,进而抑制CO/H链式燃烧反应OHH自由基的生成。此外,半定量分析(图8)进一步揭示,40 PPI泡沫铜在参数α(通过泡沫的火焰与到达泡沫下端的火焰的比率,用于可视化泡沫对电池火焰的淬火和压低作用)上取得了最佳平衡,既有效淬灭了火焰,又避免了因过度压低火焰导致辐射增强而加剧水平TR的风险。

图片


图8. (a)未熄灭和淬火火焰的典型实验现象;(b)用于计算两种典型实验现象下火焰体积的简化模型;(c)不同泡沫铜测试下的参数α

(5)泡沫铜实际应用进一步讨论

如表1所示,从综合性能(对火焰温度的冷却幅度AT、延迟到达时间Δt、延长TR间隔ΔTR)和成本效益考量,40 PPI泡沫铜被确定为最优选择。其潜在应用方向包括:在电动汽车电池包中,可固定于顶板下方以吸收毒性颗粒、抑制火焰传播并缓解热应力,保护人员安全;在储能系统中,可与相变材料(PCM)结合,构建一种兼具日常热管理功能和TR时垂直火焰抑制能力的“水平-垂直”双向安全热管理系统。

表1. 不同PPI泡沫铜的指标水平
图片

04

未来研究计划

未来可通过仿真模拟或人工智能(AI)方法更深入地探究电池火焰与泡沫铜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综合性更强的受限空间电池火焰防护系统,以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水平。


选自微信公众号 UJS锂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