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难点分析
气孔结构的精准控制
闭孔与开孔的平衡:需通过造孔剂种类和分解温度的差异,同步形成闭孔(内部气体截留)和开孔(造孔剂分解通道)。例如,低分解温度造孔剂(如淀粉)形成开孔,高分解温度造孔剂(如聚合物微球)形成闭孔。
均匀性挑战:气孔分布易受混合均匀性、成型压力及烧结收缩影响,需优化造孔剂分散工艺(如球磨或超声处理),避免团聚导致局部孔隙集中。
机械强度与孔隙率的矛盾
高孔隙率(>40%)会显著降低材料强度。需通过增强颗粒间结合(如优化烧结温度)或引入原位增强结构(如纳米氧化铝晶须),在保留孔隙的同时提升强度。
烧结工艺的优化
α-Al₂O₃相形成:需在1300~1600℃烧结以确保α相转化,但高温易导致气孔塌陷。需采用分段烧结:低温脱脂(400~600℃分解造孔剂),中温预烧(1100℃初步致密化),高温短时烧结(1500℃保温1小时)以平衡相变与结构稳定性。
耐热急变性能提升
热震失效源于热应力集中。需调控热膨胀系数(CTE)匹配应用环境,并通过气孔缓冲应力。引入梯度孔隙结构(表层致密、内部多孔)可进一步抗热震。
二、试验验证方案
原料与工艺设计
原料:高纯α-Al₂O₃粉(D50=1μm)、复合造孔剂(淀粉+PMMA微球,比例1:1~3:1)、分散剂(聚乙烯醇)。
成型:干压成型(压力100~200MPa),造孔剂占比20~40vol%。
烧结曲线:2℃/min升至600℃脱脂(保温2h),10℃/min升至1500℃(保温1h),随炉冷却。
性能表征方法
气孔结构:压汞法测总孔隙率、开闭孔比例;SEM观察孔径分布(目标:开孔10-50μm,闭孔5-20μm)。
力学性能:三点弯曲法测抗弯强度(目标≥30MPa);维氏硬度仪测表面硬度。
热性能:水淬法测试耐热急变(1100℃→25℃水,循环5次无开裂);热膨胀仪测CTE(目标<8×10⁻⁶/℃)。
关键实验结果
造孔剂比例影响:当造孔剂占比30vol%时,总孔隙率45%(开孔30%,闭孔15%),抗弯强度35MPa,满足需求。
烧结温度优化:1500℃烧结样品α相含量>95%,气孔结构完整;1600℃时闭孔率下降10%(气孔坍塌)。
热震测试:经5次循环后,梯度孔隙结构样品无裂纹,均质结构出现微裂纹。
三、总结与展望
成果总结
通过复合造孔剂与分段烧结工艺,成功制备出孔隙率45%、抗弯强度35MPa的多孔氧化铝瓷,耐热急变性能达标。
SEM显示气孔分布均匀,XRD证实α-Al₂O₃为主相(纯度>95%),满足催化剂载体与支撑件要求。
改进方向
造孔剂创新:开发核壳结构造孔剂,实现开闭孔独立调控。
强度提升:尝试溶胶凝胶法在孔壁生成纳米氧化铝涂层,强化骨架。
规模化生产:探索流延成型或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形状器件制备。
此研究为多孔氧化铝瓷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可靠工艺路径,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成本与性能平衡,拓展至高温过滤、生物载体等领域。
选自微信公众号 先进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