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现象在生活和工业中非常普遍,其涉及的学科较多,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初步统计燃烧过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向:
流体力学——伴随着流动过程
传热学——伴随着热量传输
传质学——伴随着新物质的生成和扩散
化学热力学——燃料和燃烧产物的热量转化及化学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
化学动力学——燃烧反应的速度
燃烧规律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不断地丰富了燃烧理论,提升了燃烧技术。在人们长期的探索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实践家,这里我们简单列举下燃烧理论的发展历程:
18世纪以前
我们现在说燃烧是染料和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伴随有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但是在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够清晰,从古希腊的四元论(空气、水、火、土)和我国五行说(金、水、木、火、土)都提到了火,但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讨论,本质上还没有深入。后来流传较广燃素学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等提出)解释燃烧是分解过程,释放燃素,对燃烧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18世纪中~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5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7)根据试验首先正确阐明燃烧的本质:可燃物质的氧化学说。
19世纪~
热化学及热力学的发展,人们把燃烧过程作为热力平衡系来研究,得出了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静态特性参数:燃烧反应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平衡成份的规律性等。
20世纪初~50年代
美国化学家刘易斯(B.Lewis)、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研究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提出化学反应动力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并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的特点,从而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谢苗诺夫(苏联,1896-1986年)毕生研究化学反应历程和化学动力学问题,对链式反应深入研究(链式反应的发现,标志着理论化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由反应动力学和传热传质相互作用的观点,建立了着火及火焰传播的量化关系,让人们逐渐认识到,限制燃烧过程的往往不仅是反应动力学还有传热传质。经典燃烧理论因此快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基于扩散燃烧或扩散一动力燃烧的观点,对液滴和炭粒燃烧开始了深入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
冯·卡门(美国,1881年—1963年)和钱学森(1911年—2009年)首先提出用连续介质力学来研究燃烧,逐步建立了“化学流体力学”,也叫“反应流体力学”。许多学者根据这一方法来研究燃烧问题,如层流燃烧、湍流燃烧、火焰稳定等,取得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燃烧流体力学。
这里不得不多说一下钱老的科学成就:
应用力学: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物理力学: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研究,提出物理力学概念;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工程控制理论: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等工程技术研究的先驱;
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 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
思维科学: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观及其与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结合;
人体科学:“人体功能态”理论;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法。
20世纪70年代
斯波尔丁(D. B. Spalding)等一批学者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用于研究层流及湍流气体燃烧、液雾及煤粉燃烧,建立了燃烧的数学模拟方法及数值计算方法,开启了“计算燃烧学”的新领域。加速了燃烧理论和燃烧技术的发展,定量预测燃烧过程和燃烧设备性能,使燃烧理论及其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选自 趋一仿真